秋分的风俗( 二 )


米酒
白露米酒
宁、三都、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 。每年白露节一到,家家酿酒,待客接人必喝“土酒” 。其酒温中含热,略带甜味,称“白露米酒” 。白露米酒中的精品是“程酒”,是因取程江水酿制而得名 。程酒,古为贡酒,盛名入远 。《水经注》记载:“郴县有渌水,出县东侯公山西北,流而南屈注于耒,渭之程水溪,郡置酒馆酝于山下,名曰‘程酒’,献 同也 。” 、渌酒均系传世美酒 。《晋书武帝纪》:“荐 、渌于太庙”,可见程酒当与、渌媲美 。《九域志》亦云:“程水在今郴州兴宁县,其源自程乡来也,此水造酒,自名‘程酒’,与 酒别 。”程乡即今三都、蓼江一带 。资兴从南宋到民国初年称兴宁,故有郴州兴宁县之说 。白露米酒的酿制除取水、选定节气颇有讲究外,方法也相当独特 。先酿制白酒(俗称“土烧”)与糯米糟酒,再按1:3的比例,将白酒倒入糟酒里,装坛待喝 。如制程酒,须掺入适量糁子水(糁子加水熬制),然后入坛密封,埋入地下或者窖藏,亦有埋入鲜牛栏淤中的,待数年乃至几十年才取出饮用 。埋藏几十 年的程酒色呈褐红,斟之现丝,易于入口,清香扑鼻,且后劲极强 。清光绪元年(1875)纂修的《兴宁县志》云:“色碧味醇,愈久愈香”,“酿可千日,至家而 醉” 。《水经注》还记载,南朝梁文学家任与友刘 杳闲谈,“任谓刘杳曰:‘酒有千里,当是虚言?’杳曰:‘桂阳程乡有千里酒,饮之至家而醒,亦其例也 。’南朝梁时,兴宁隶属于桂阳郡 。在苏南籍和浙江籍的老南京中还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,旧时苏浙一带乡下人家每年白露一到,家家酿酒,用以待客,常有人把白露米酒带到城市 。白露酒用糯米、高粱等五谷酿成,略带甜味,故称“白露米酒” 。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,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,后来逐渐消失 。
秋分:
秋季降温快的特点,使得秋收、秋耕、秋种的“三秋”大忙显得格外紧张 。秋分棉花吐絮,烟叶也由绿变黄,正是收获的大好时机 。华北地区已开始播种冬麦,长江流域及南部广大地区正忙着晚稻的收割,抢晴耕翻土地,准备油菜播种 。秋分时节的干旱少雨或连绵阴雨是影响“三秋”正常进行的主要不利因素,特别是连阴雨会使即将到手的作物倒伏、霉烂或发芽,造成严重损失 。“三秋”大忙,贵在“早”字 。及时抢收秋收作物可免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,适时早播冬作物可争取充分利用冬前的热量资源,培育壮苗安全越冬,为来年奠定下丰产的基础 。“秋分不露头,割了喂老牛”,南方的双季晚稻正抽穗扬花,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,早来低温阴雨形成的“秋分寒”天气,是双晚开花结实的主要威胁,必须认真做好预报和防御工作 。
寒露:
白露后,天气转凉,开始出现露水,到了寒露,则露水增多,且气温更低 。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,北方已呈深秋景象,白云红叶,偶见早霜,南方也秋意渐浓,蝉噤荷残 。北京人登高习俗更盛,景山公园、八大处、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,重九登高节,更会吸引众多的游人 。
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 。仲秋白露节气“露凝而白”,至季秋寒露时已是“露气寒冷,将凝结为霜了” 。
这时,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气温继续下降 。华南日平均气温多不到20℃,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,水银柱也很难升到30℃以上,而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℃以下 。西北高原除了少数河谷低地以外,候(5天)平均气温普遍低于10℃,用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衡量,已是冬季了 。千里霜铺,万里雪飘,与华南秋色迥然不同 。
霜降:在中国的一些地方,霜降时节要吃红柿子,在当地人看来,这样不但可以御寒保暖,同时还能补筋骨,是非常不错的霜降食品 。泉州老人对于霜降吃柿子的说法是:霜降吃丁柿,不会流鼻涕 。有些地方对于这个习俗的解释是:霜降这天要吃杮子,不然整个冬天嘴唇都会裂开 。住在农村的人们到了这个时候,则会爬上一棵棵高大的柿子树,摘几个光鲜香甜的柿子吃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