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国论原文( 四 )


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是什么六国论(原文及其译文)李桢
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 , 自弱、取夷灭 , 不知坚守纵约;齐、楚、燕、赵不知佐韩、魏以摈秦:以为必如是 , 而后秦患可纾 。
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 , (六国的割地)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。(他们)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;齐国、楚国、燕国、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、魏国来(一起)抵抗秦国:认为必须像这样(割地贿赂秦国)之后 , 秦国的威胁(就)可以消除 。
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 , 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 , 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 , 未可专以罪秦也 。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 ,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?据我看来 , 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 , 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。
当是时 , 东诸侯之六国也 , 未有能愈于秦者也;其溺于攻伐 , 习于虞作 , 强食而弱肉者 , 视秦无异也 。
在这个时候 , 山东诸侯六国中 , 没有一个(诸侯国的实力)能超过秦国的啊 , 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 , 习惯于尔虞我诈 , 弱肉强食 , (这)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啊 。
兵连祸结 , 曾无虚岁 。
战争连续不断 , 战祸连年不绝 。
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 , 而又得天助焉 , 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。
假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如秦国那样有利 , 并且又得到上天的帮助 , 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成为像秦国一样的国家 。
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 , 是以卒自弱 , 而取夷灭 。
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 , 因此(六国)是自己削弱(自己) , 而导致灭亡的 。
当苏秦之始出也 , 固尝欲用秦 , 而教之吞天下矣 。诚知其易也 。
当苏秦才出来(游说)时 , 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 , 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 。(苏秦)的确知道那是容易(的事) 。
使秦过用之 , 彼其所以为秦谋者 , 一忧夫张仪也 。
(他)要求秦王重用自己 , 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 。
惟其不用 , 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 , 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
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 , 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 , 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护(自己)吗?
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 , 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。
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 , 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 。
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 , 意可见也 , 洹水之盟 , 曾未逾年 , 而齐、魏之师已为秦出矣 。
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 , 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 , 洹水之盟 , 还不过一年 , 齐国、魏国的军队已经替秦国出征了 。
夫张仪之辨说 , 虽欲以散纵而就衡 , 顾其言曰 , 亲昆弟同父母 , 尚有争钱财 , 而欲恃诈伪反覆 , 所以状衰世人之情 , 非甚谬也 。
张仪的辩说 , 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横成功 , 但从他说的话来看 , 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 , 还有争夺钱财的 , 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、反复无常的策略 , 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 , 并没有什么错 。
彼六国相图以攻取 , 相尚以诈力 , 非有昆弟骨肉之亲 , 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。
那六国相互图谋互相攻打 , 相互欺诈互相威胁 , (他们)没有兄弟骨肉之亲 , 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 。
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 , 张喙而恐喝之 , 即贤智如燕昭者 , 犹且俯首听命 , 谢过不遑 , 乃欲责以长保纵亲 , 以相佐助 , 岂可得哉!
而(主张)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 , 张嘴威胁六国 , 即使贤明(而有)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 , 还只得俯首听命(于秦) , 不停地道歉谢罪 。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 , 相互辅助 , 怎么可能啊!
所以然者 , 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