楞蹦鱼又叫什么鱼( 二 )



曹妃甸蛤蜊

曹妃甸的潮滩遍布着多种蛤蜊,有白蚬子、黄蚬子、青蛤、花蛤、文蛤、毛蚶子、泥螺、海瓜子等等 。早先的曹妃甸沿海渔民,自制了“三牛、三油”六件宝:牛皮绑靴、牛皮绑、牛皮衩裤,油衣、油裤和油鞋,穿起来防浪、防雨又防冻 。数九隆冬季节,他们穿上这些自制的衣物,冒着严寒赶小海儿谋生计 。口里哈出团团水雾,沿着小路,断断续续逶迤行在路上 。那时,“赶小海儿”多半儿是没大船不能走“远海儿”的人家,倒圈网、撒旋网、捉蟹、摸虾、掏八带、捡海螺……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挖蛤蜊 。早起滩涂还冻着胄甲样的冰碴儿,只见耙子半空中此起彼伏,劳作中人们很少说话,说话怕耽误活计 。

到了饭点儿,把蛤蜊放在牡蛎皮儿或碎石上,用耙子背儿敲碎,择掉碎皮、露出鲜肉,再端入嘴巴 。或者使用刀具,巧妙地割开闭壳肌,蛤蜊肉仍是鲜活的 。鲜美又沁凉的生鲜蛤蜊肉,就着硬邦邦的玉米饼,碰撞出一种异香,虽然劳作辛苦,但那是不可复制的感官享受 。

曹妃甸沿海居民掌握着独特的食材搭配,好比以毒攻毒,以腥能够制腥,两种腥味儿的碰撞,腥味反倒逐渐消减,变得愈加鲜亮,比如虾酱黄豆、虾油花生米、蛤蜊鸡蛋 。

曹妃甸海蛎黄

曹妃甸本地牡蛎不但价格便宜,味道也要比其它地方的牡蛎鲜美,拿乳山牡蛎与之对比,曹妃甸牡蛎吃起来要更鲜香、劲道 。

全世界有100多种牡蛎,我国有20多个品种 。曹妃甸海域最多的是大连湾牡蛎,也有少许晋江牡蛎和僧帽牡蛎 。其中僧帽牡蛎个体较小,杂有紫褐色或黑色条纹 。

牡蛎在南方称为生蚝,东北常叫“海蛎子” 。曹妃甸称作“蛎黄”,这一名字在清代诗人、 美食 家袁枚所著《随园食单》里记载过:蛎黄生石子上 。壳与石子胶粘不分 。剥肉作羹,与蚶蛤相似,一名鬼眼……

牡蛎含碘量远远高出牛奶和蛋黄,素有“海洋中的牛奶”之美称 。西方,牡蛎被誉为“神赐魔食”,日本人则称其为“根之源”,可见牡蛎的营养价值之高 。

牡蛎从冬至到清明时节最肥,天寒时节,牡蛎为抵御严寒体内生化反应,产生大量葡萄糖,因此肉质吃起来特别鲜美清甜 。及至海水温度达到二十度左右,到了牡蛎产卵盛期时节,味道逐渐枯燥 。
让我们 走一路吃一路

从日出到日暮

人生苦短

如此品味一番

才对得起当初下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