艳夺目 。
末乐章是个结构宏大的回旋曲 。稍快板,C 大调 。人们这样形容这个乐章:“宽阔无边的原野,洒满了阳光好象一个夏日,这样的日子永远不会够的!”主要主题的旋律有德国民歌风格,在温暖的C大调分解三和弦的伴奏下,在清彻的高音区妩媚、愉快地唱出来,一幅晴空万里的画面油然而生:
这个主题经过一段发展后,右手出现了长时间的高音D上明亮的颤音,然后在这个持续颤音上的更高的高音区,极其明亮地奏出主要旋律,与此同时,左手奏出上行连音的32分符和下行跳音的16分音符音阶,这是喜悦的激动 。这样,音乐形成了三个层次立体上的结合:中低音区是快速音阶,中高音区是颤音,更高音区是主旋律 。三个层次的交相辉映,形成了无比灿烂、艳丽
的交响画面:
从演奏技巧上讲,这个织体是个技术困难的段落 。但是,由于那无比光辉美妙的艺术形象的感召,钢琴家们都乐于克服演奏技巧的困难 。
回旋曲的主要部分重复多次,每次重复之间又都插入新的对比的音乐 。
当主要部分最后一次出现时,音乐转入极快板,情绪进入高潮,最后辉煌、宏伟地结束 。
贝多芬是在承受着命运的致命打击下,写出这样没有一丝阴云的音乐的,他的人格是多么伟大!他超凡的意志又是多么坚毅!
《黎明奏鸣曲》是贝多芬在大自然中的欣喜、陶醉 。他暂时抛开了所有的不幸,只感受生活中的光明和美好 。然而个人的不幸,社会的黑暗毕竟是无法摆脱的 。下面我们要谈的另一部奏鸣曲,贝多芬又回到了对命运的思索和抗争之中,这就是著名的《热情奏鸣曲》 。
这是得到一致公认的最伟大的钢琴独奏曲 。
假如我们把杰出的钢琴作品系列比喻为喜玛拉雅山,那么《热情》就是珠穆朗玛峰 。据贝多芬的学生回忆,贝多芬自己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钢琴曲 。读者朋友们一定听说过,列宁听了《热情》后感叹道:“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比《热情》更好,我准备每天听她,令人惊异的、超人的音乐 。我甚至骄傲地,也许是天真地想:看,人们可以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啊!”
在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的笔下,曾这样描写过听《热情》的心情:音乐一开始“我就感觉到那种呆怔,那种寒意,和一瞬间抓住心灵的喜悦,使人感到甜蜜的惊恐 。这时美突然侵入了内心,我自始至终纹丝不动,我不想也不敢喘气 。”
《热情》的艺术形象是这样丰满而又深遂,语言实在难以描述 。而且,音乐的感染力是这么强烈,以至于研究家们一听音乐就被激动,简直难以进行头脑冷静的分析 。法国著名作家罗曼·罗兰的形容得到人们的赞同,他说《热情》是“在花岗石河道里的火焰的急流” 。“花岗石的河道”,是指高度的理性与严密的逻辑 。“火焰的急流”是指燃烧的热情 。就是说,《热情》
是理智与情感高度完美的结合 。
《热情》的排号是第23 号《f 小调奏鸣曲》,写于1804—1806 年间 。题赠给另一位他的终生好友,无限崇拜他的天才的伯爵 。1807 年出版 。据说在一个场合,由于拿破仑称帝,贝多芬绝为法国将校演奏,离席冒雨而去,致使随身携带的《热情》谱稿被雨水淋湿多处 。“热情”这名字则是后来德国的一位出版商所加,一直受到肯定和沿用 。可见,出版商们虽然是为扩大
销路而为无标题乐曲取名,但有时也能起出得到音乐行家赞同的好名字来 。
《热情》由三个乐章组成 。第一乐章,f 小调,12/8 拍,奏鸣曲式,快板 。第一主题是这样开始的:
开头是两手相距16 度之遥弱奏的同音,产生辽阔、深远的联想 。小调带来悲剧气氛 。先是向下,然后转而向上,凝重的情绪开始动荡起来,紧接着是右手颤音,带着警觉的神情 。仅这几小节已经预示了场面广阔的搏斗 。随后音乐在高半音的bG 大调上模仿,向前推进了一步,突然被低音区的“命运动机”打断,这弱奏的四个音,足以带来不祥的、阴森森的感觉:
音乐力度很弱,但紧张度在增强,终于,自上而下的强奏分解减七和弦,沿着曲线倾泻下来 。由此,仿佛远景开始拉近,潜在的开始显露 。经过一段充满戏剧性色彩的过渡,第二主题出现了:
这个曲调非常富于抒情性 。雄浑低音伴奏的衬托,使人感到这是具有宽阔胸怀的巨人的歌唱 。
这两个主题以及将它们连结起来的音乐材料,展示出宏伟背景中的对比和矛盾冲突,是一种具有历史感的戏剧性,为后面波澜壮阔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。当音乐发展到高潮后,第一主题再次出现,但力度越来越弱,最后消失在一个极弱的主和弦的延长之中 。音乐沉寂了 。但让人感到这是硝烟并未散去的战场的寂静 。在寂静之中,深沉思索的第二乐章开始了 。
- 名人传记素材卡片
- 名人传读书卡片
- 苏州自驾游攻略
- 苏东坡传主要人物
- 如何从苹果手机上传照片到电脑
- 手机maka怎么上传音乐
- 卡西欧怎么把照片传到手机
-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是哪个牌子
- 水浒传中宋万出现的篇章和性格
- 水浒传中宋江是怎么死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