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5
为何要修改文章
陈先云:关于选文的修改,是多年来对于语文教科书的各种讨论中一直被关注的问题,也是小学语文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。
教科书编写者对符合选文标准的原作品进行删减、节录、修改后,编排在教科书中用作课文,这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写的常规方式 。凡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文章,特别是低、中年级教科书的选文,一般都要作些改动,以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和语言发展规律 。
教科书选文的改动,是经过编写组、审查专家反复研讨的 。对于能联系上作者的作品,一定与作者商讨,征求作者的同意;对于无法联系上作者的作品,会征求专业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的意见,再作修改 。编写组所作的修改,均遵从不违背作品原意的原则,不损害作者的合法权益 。
以三年级上册课文《花的学校》为例,《花的学校》是泰戈尔的作品,由郑振铎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翻译,译文的语言有时代的烙印 。选入教材时,编写组反复揣摩文意,请教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,再对其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表述的地方作了修改,比如,把“狂欢地跳着舞”改为“跳舞、狂欢”,把“壁角”改成“墙角”,“散学”改为“放学”,既确保改动符合文意,又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课文内容,并不会造成所谓“经典的缺失” 。
又如,统编教材中很多童话和儿歌中的动物,使用的是“他”而不是“它” 。这是因为每位作家对自己笔下的动物态度不同,有部分作家,其创作的童话或者散文里,是把动物当人来写的,就会用“他”而不是“它”来指代自己笔下的动物 。编写组尊重作家本人的使用习惯和感情色彩,没有对此进行修改 。
06
引用别人说的话,怎么只有前引号,没有后引号
陈先云:有读者对三年级上册课文《父亲、树林和鸟》的标点用法有问题,文中第13—15自然段中引用的父亲说的话,只有前引号,没有后引号 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/T15834—2011《标点符号用法》 “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,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;不止一段时,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,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” 。课文第13—15几个自然段,连续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,因此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,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,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 。原作中的引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 。
有人据此提出三年级不宜出现这种复杂的引号用法,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不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引号的这种特殊用法 。但是,编写组认为,在真实的阅读中,遇到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 。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疑问,教师可以稍作解释,不需要专门传授相关知识 。
- 分享10个适合永州一日游的景点 永州一日游攻略
- 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大概剧情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故事梗概
- 29层楼房的黄金是几层 29层的楼房最佳的是哪层
- 男人忘不了折腾他的女人 男人把控不了的女人
- 布拉格是哪里的国家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哪个国家
- 世界上最帅的动物 世界十大最帅的动物
- 高性价比的10大显示屏 显示屏什么品牌好
- 分享树叶画最简单的做法 简单又漂亮的树叶贴画
- 学习强国四人赛10道易错题解析 贸然行事的正确写法
- 世界上有没有鬼的存在 世界上存在鬼吗科学解